您的位置: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实验
近日,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广东省功能食品活性物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引进创新创业团队项目子课题负责人吕慕雯副教授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就香辛料活性物的健康效应机制在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影响因子16.002)发表了重要研究性论文。[详细]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储成才研究组对380多份水稻早衰突变体进行大规模筛选,获得一批NO含量改变的叶片细胞死亡突变体。[详细]
俄罗斯兽植局对我国1家水产品企业实施强化实验室检测。[详细]
近日,四川农业大学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玉米研究所卢艳丽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植物学经典期刊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中科院1区Top,5Y IF= 5.662)发表了研究论文,证明了大刍草对玉米遗传改良的有利价值,挖掘了以穗位高为代表的理想株型性状相关QTL及其被注释为乙烯响应转录因子的关键候选基因,为今后充分利用大刍草开展玉米高产、抗逆育种奠定基础。[详细]
近日,四川农业大学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王文明团队在New Phytologist(中科院TOP 1区,IF 10.323)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揭示Osa-miR160a-OsARFs模块协调水稻对稻瘟菌、白叶枯菌和纹枯菌的广谱多病害抗性及其机制。[详细]
俄罗斯联邦兽植局对我国某家水产企业产品实施强化实验室检测。[详细]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湖北洪山实验室玉米团队利用721份玉蜀黍属材料的基因组数据,构建了首个玉蜀黍属“超级泛基因组(super pan-genome)”图谱,解析了玉蜀黍属基因组特征并探究了其对玉米表型变异的贡献。[详细]
为了验证冬季温度对于油菜开花时间和产量调控的重要性,作者在气候控制室和田间人工模拟了气候变暖。气温的增加导致FLC基因表达量的升高、ABA含量的增加、细胞分裂减缓,严重推迟了油菜在春季的开花时间、降低了油菜产量。同时作者在资源群体中也鉴定到了对气候变暖不敏感的FLC基因单倍体基因型,为培育适应气候变暖的油菜新品种提供了基因资源。[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中心实验室研发出了新型多功能同位素衍生剂,为破解质谱定量分析中普遍存在的灵敏度低、定量准确性和通用性差等世界性难题提供解决方案。[详细]
植物基肉制品产业发展在蛋白质供给、可持续发展和营养健康方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高水分挤压技术制备的新型植物基肉制品具有更接近动物肉品质的特征,是挤压技术发展过程中一次历史性的革命。该技术已实现了由纤维结构形成机理研究到关键技术装备突破与重大产品创制,将助推植物基肉制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但国内外高水分挤压技术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产业化生产还存在诸多问题。[详细]
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作为奶牛群体遗传改良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直接影响群体遗传改良进展的总体水平。2021年,全国开展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工作的实验室有38家,分布在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测定范围覆盖全国(表1)。全国参测奶牛147.9万头,每头参测牛平均305奶量较上年增加57千克,体细胞数23.6万个/mL,乳脂率3.93%,乳蛋白率3.35%,为奶业振兴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和节本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详细]
8月16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中科院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谢芳研究组撰写的题为Constitutive activation of a nuclear-localized calcium channel complex in Medicago truncatula的研究论文。[详细]
近日,河北省食品检验工作推进会在衡水召开。会议全面总结了今年以来食品检验各项工作,并提出了工作要求。会议邀请优秀地市检验机构作交流发言并围绕实验室能力建设、科技创新、抽检监测工作成效等内容开展座谈交流。[详细]
近日,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功能稻米研究组在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IF=7.425,TOP)上发表了题为《在不同颜色水稻中类黄酮成分调查以及生理活性分析》的研究论文。[详细]
川渝共建特色食品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明建教授科研团队在荭草素减轻肝损伤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被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国际期刊收录,并以封面文章发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