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微生物
研究提出了“害虫抗药性微生物组”的概念,揭示了不同褐飞虱田间种群中微生物丰度及多样性与杀虫剂敏感性的联系,将害虫微生物组纳入害虫抗药性监测的范畴,鉴定了褐飞虱抗药性的重要微生物标记,研究结果深化了害虫抗药性的认识,亦有望为“靶菌治虫”策略的实施、害虫抗药性治理及新药创制提供新的策略和靶标。[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微生物资源团队张瑞福研究员课题组受邀撰写综述文章,系统总结了增强作物耐盐的根际微生物及其作用机制,展望了微生物肥料提高盐碱地作物产量的应用前景。[详细]
近日,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体外合成生物学中心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合作,在以玉米秸秆为底物,高效合成淀粉和微生物蛋白方面取得新进展。[详细]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近期组织抽检28类食品共2195批次样品,检出不合格样品33批次,发现的主要问题为农药残留超标、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重金属残留超标、质量指标不合格、微生物污染等。[详细]
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 先正达植保公司近日在巴西推出了一款独有微生物杀菌剂和杀线虫剂ARVATICO?,含有的活性成分使产品具备更强的功效。该产品应用于防治所有作物(特别是大豆、玉米和棉花)中的线虫病害。[详细]
近期,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水产微生物与饲料团队发现,饲粮中添加一定的琥珀酸二钠可促进斑马鱼生长和摄食,促进脂质合成,改善血糖稳态,具有一定的饲料蛋白质节约效应。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Frontiers in Nutrition》上。[详细]
近期,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水产微生物与饲料团队评估了DHA添加比例对鱼类肝脏脂肪的蓄积效应,揭示了作用机制。[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水产微生物与饲料创新团队揭示了甘露聚糖提高斑马鱼抗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pring viremia of carp virus, SVCV)感染能力的相关机制。[详细]
近日,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经济作物真菌病害监测与防控创新团队在《分子植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上发布了我国第一个国审棉花抗黄萎病品种—中植棉2号的染色体级别基因组,为解析陆地棉抗黄萎病的基因组与遗传变异奠定了基础。[详细]
9月27日,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2023年第29期通告,检出不合格食品19批次,涉及微生物污染、农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食品添加剂超限量使用及其他指标等问题。[详细]
2024年2月5日,奥地利健康与食品安全局(AGES)发布2023年度即食食品微生物安全性报告。[详细]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紧扣热带特色食品资源,组建多个创新团队快速融入学校七大协同创新中心。2022年以来,学院在中科院大类一区TOP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7篇,其中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团队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9篇,在肿瘤治疗、人类微生物组中细菌适应性进化机制等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详细]
2月21日,韩国食品药品安全部(MFDS)发布了第2024-13号告示,修改《食品等的临时性标准和规格认证标准》的部分内容。[详细]
1月31日,韩国食品药品安全部(MFDS)发表消息称:韩国食品药品安全部根据韩国《食品卫生法》第18条对“转基因食品等安全性审查委员会”审查的来源于转基因微生物APC547和来源于转基因微生物的食品添加剂葡萄糖淀粉酶安全性审查结果报告征求国民意见。但是,安全性审查是基于科学事实进行的,提出的意见若符合科学事实和逻辑,则是可以进行研讨的。[详细]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水产微生物与饲料团队系统评价了酵母培养物在斑点叉尾鮰中的蛋白原料替代效果。研究发现将酵母培养物替代鱼粉饲喂斑点叉尾鮰12周, 可以提高斑点叉尾鮰的生长性能和免疫力。进一步研究发现饲喂酵母培养物改善斑点叉尾鮰的肠道菌群组成。结果表明,酵母培养物替代鱼粉能够增强斑点叉尾鮰的生长、免疫力和抗病性,而且肠道菌群在这些作用中起着关键作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