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基因
研究结果表明,水稻DNA甲基化在雄配子发生过程中存在动态重编程现象,直接影响雄配子发育相关基因表达和生殖,并发现一组表观调控因子在此过程中具有特异的功能。该研究为解析水稻生殖发育基因组重编程和植物表观遗传修饰的跨代遗传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病原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对继分子模式触发的免疫(Pattern-Triggered Immunity,PTI)和效应子触发的免疫(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ETI)之后的植物核心防御模块-叶绿体免疫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叶绿体免疫是植物防御基石(“Chloroplast immunity: a cornerstone of plant defense”)的重要观点,相关论文在线发表在《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IF=[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饲草育种与栽培创新团队研究发现了苜蓿属种内与种间基因交流引入有助于适应当前和未来气候的基因,并预测出不同地域苜蓿群体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相关研究成果以“Evolutionary genomics of climatic adaptation and resilience to climate change in alfalfa”为题发表在《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影响因子27.5)。[详细]
近日,园艺学院菊花遗传与种质创新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Plant Physiology发表了研究论文,揭示了CmHSFA4-CmMYBS3-CmTPL蛋白复合体通过抑制下游靶基因CmMYB121启动子区乙酰化水平抑制该基因表达,进而正向调控菊花耐盐性的机制。[详细]
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植物功能基因研究组以Mutations of?PsPALM1a and PsPALM1b associated with the afila Phenotype in Pea为题在Physiologia Plantarum上发表研究成果,初步解析了经典的卷须突变叶型调控基因座。[详细]
该研究揭示了Fhb1位点关键基因编码蛋白TaHRC通过“液-液”相分离驱动大分子凝聚复合体调控小麦抗感赤霉病的作用机制。[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病原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在Cell子刊《发育细胞》(Developmental Cell)上发表了研究论文。该研究报道了转录模块OsEIL3-OsWRKY28和OsEIL3-OsERF040介导的转录重编程和激素防御途径调控水稻对不同营养型病原菌的免疫机制。[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病原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对继分子模式触发的免疫(Pattern-Triggered Immunity,PTI)和效应子触发的免疫(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ETI)之后的植物核心防御模块-叶绿体免疫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叶绿体免疫是植物防御基石(“Chloroplast immunity: a cornerstone of plant defense”)的重要观点,相关论文在线发表在《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IF=[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西瓜遗传育种与栽培创新团队利用发根农杆菌介导的转化系统在西瓜属中开发了一种快速、稳定、高效的检测向导靶点基因编辑效率的方法,并成功在西瓜稳定遗传转化系统中验证了靶点的编辑效率。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园艺植物杂志(Horticultural Plant Journal)》上。[详细]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水产养殖与营养研究室科研人员以翘嘴鳜为研究对象,通过miRNA-mRNA的组学联合分析,发现鲜活饵料和人工配合饲料投喂两种养殖饲喂模式下,翘嘴鳜差异表达DEmiRNA靶基因富集在TGFβ信号通路、固醇合成和视黄醇合成等途径。[详细]
该研究结合PacBio、ONT和Hi-C测序,获得了从山东省采集的野生大豆及栽培大豆(“郓豆1号”)端粒到端粒高质量的基因组序列,首次发现大豆着丝粒区域存在384bp(CentGm384)和981bp(CentGm981)的特定串联重复序列,并在已公开发表的“ZH13”、“Wm82”及“jack”栽培大豆基因组序列中得到印证。[详细]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水产养殖与营养研究室科研人员以翘嘴鳜为研究对象,通过miRNA-mRNA的组学联合分析,发现鲜活饵料和人工配合饲料投喂两种养殖饲喂模式下,翘嘴鳜差异表达DEmiRNA靶基因富集在TGFβ信号通路、固醇合成和视黄醇合成等途径。[详细]
该研究结合PacBio、ONT和Hi-C测序,获得了从山东省采集的野生大豆及栽培大豆(“郓豆1号”)端粒到端粒高质量的基因组序列,首次发现大豆着丝粒区域存在384bp(CentGm384)和981bp(CentGm981)的特定串联重复序列,并在已公开发表的“ZH13”、“Wm82”及“jack”栽培大豆基因组序列中得到印证。[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西瓜遗传育种与栽培创新团队利用发根农杆菌介导的转化系统在西瓜属中开发了一种快速、稳定、高效的检测向导靶点基因编辑效率的方法,并成功在西瓜稳定遗传转化系统中验证了靶点的编辑效率。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园艺植物杂志(Horticultural Plant Journal)》上。[详细]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志勇与赵玉胜团队采用图位克隆、PacBio长读长基因组重测序、突变体和转基因功能验证等方法,克隆到广谱抗白粉病基因Pm36。[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