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基因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烟草功能成分与生物合成创新团队系统鉴定了中国菰米类黄酮合成关键基因,并揭示了其在水稻等重要禾本科谷物中的利用价值。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食品研究(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和《食品前沿(Food Frontiers)》。[详细]
近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所在Q1区国际主流期刊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发表题为“Genetic basis of the oil biosynthesis in ultra-high-oil maize grains with an oil content exceeding 20%”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解析了高油玉米形成的遗传分子机理,所开发的sh2-R和su1基因功能性KASP标记对高油甜玉米育种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详细]
为了更好地理解小麦的再生过程,探究其中的转录和染色质动态变化,以及鉴定提高小麦转化效率的新基因,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肖军团队联合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张宪省团队利用RNA-seq、ATAC-seq、CUT&Tag等技术手段,通过多组学联合分析的方式绘制了小麦再生过程的转录及染色质动态图谱,并搭建了一个顺序的转录调控网络,最终通过与拟南芥再生过程的比较分析鉴定出2个能提高小麦遗传转化效率的新因子。[详细]
近日,华中农大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彭贵青教授团队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陈鸿军教授团队研究成果“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I73R is a critical virulence-related gene: A potential target for attenuation”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研究发现,缺失I73R基因的重组病毒完全丧失对家猪的致病性,且能抵抗致死[详细]
近日,中国热科院橡胶所在油菜素内酯激素信号途径调控橡胶树排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通过全基因组筛查鉴定和相关激素调控分析,挖掘了橡胶树油菜素内酯受体油菜素内酯不敏感蛋白/BRI1相关蛋白激酶及转录因子对橡胶树激素信号调控排胶的潜在功能影响。该研究明确了橡胶树中油菜素内酯信号转导因子对激素诱导的不同响应机制,为橡胶树激素调控过程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信息支持。[详细]
近期一篇研究苹果腐烂病与高钾水平下香豆素等植保素抗菌能力的文章系统地揭示了在不同钾离子水平下,植保素—香豆素与苹果的抗腐烂病机制,研究表明一系列植保素和植物抗毒素强化了植物在高钾状态下的抗病性。特别是植物香豆素被发现对苹果抗腐烂病很重要。基因分析表明合成香豆素的基因也能增强低钾情况下苹果的抗病性。[详细]
该研究首次分离鉴定了梨花粉管中表达的阿拉伯半乳聚糖蛋白( Arabinogalactan - proteins, AGPs )基因,并且验证PbrAGP1和PbrAGP5对花粉管生长的调控作用。[详细]
4月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生物信息学及应用团队联合广州大学,揭示了大豆GmEID1蛋白作为连接光信号和生物钟夜间复合物的桥梁,参与调控大豆开花抑制因子E1基因的表达,为大豆生育期改良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和理论支撑。[详细]
3月2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水稻分子设计技术与应用创新团队揭示了转录因子OsbHLH38调控水稻苗期盐胁迫应答的新机制,为利用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培育耐盐新品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基因资源。[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张友军研究员领衔的蔬菜虫害防控创新团队在小菜蛾Bt抗性遗传调控机制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该研究发现了介导小菜蛾Bt抗性的关键自然变异为抗性关键基因MAP4K4上游非编码区一个逆转座子SE2的插入突变,并阐明以SE2为枢纽的Bt抗性调控网络机制。[详细]
前者研究最终获得了普适性受体纯合材料(19B42),使得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青花菜转基因和基因编辑(CRISPR/cas9)效率提升至26.92%,超过了国际同类研究平均水平。后者研究系统构建了三项核心技术:一是青花菜原生质体高效分离培养技术体系(产率>5×106/mL和活力高于95%);二是系统建立了PEG-Ca2+介导不依赖基因型的青花菜原生质体瞬时转化体系,经过系统培养可诱导成苗;三是快速实现了GFP、YFP等报告标签下功能基因的亚细胞定位(Bol029100、Bol031350)。[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粮食作物害虫监测与控制创新团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上发表了论文,揭示了东方粘虫基因组水平的ABC转运蛋白特征与功能。[详细]
揭示了麦蚜-初级共生菌 Buchnera 营养物质代谢接力基因作为RNAi靶标研发蚜虫防控新策略。[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基因安全评价与检测创新团队与国内科研单位合作,解析了山栏稻抗旱的分子机理,建立了山栏稻抗旱评价技术体系,并鉴定出抗旱性强、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为海南地区地方种质资源的创新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详细]
为了解析作物复杂性状偶联的分子遗传基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林鸿宣研究组以水稻产量性状关键构成要素每穗粒数和粒型作为切入点,在水稻中克隆了调控每穗粒数和粒型协调发育平衡的重要基因GSN1,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建立了水稻穗型发育的OsMKKK10-OsMKK4-OsMPK6级联信号通路,并证实GSN1是该信号通路的负调控因子,由此构建了产量性状穗型与粒型协调发育平衡的分子模块GSN1-MAPK(Guo et al. Plant Cell,2018)。[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