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基因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苹果分子育种课题组,通过对斑点落叶病抗、感苹果品种进行比较转录组分析,揭示了苹果响应斑点落叶病菌侵染的关键基因和通路,相关成果发表在《Horticultural Plant Journal》上。[详细]
3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分子育种技术和应用创新团队揭示了微型核糖核酸miR408通过靶基因ZmLAC9调控次生细胞壁的厚度和维管束的发育参与玉米适应盐胁迫的新机制,该研究结果为培育耐盐玉米新种质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在《植物生理(Plant Physiology)》杂志在线发表。[详细]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主粮作物。籽粒大小是决定稻米外观品质和产量的重要农艺性状。近年来,水稻籽粒大小的调控机理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许多重要相关基因被克隆和分析。然而,目前与之相关的遗传调控网络较少被报道,限制了人们对籽粒大小调控机理的认知,也制约了其在作物高产优质分子育种实践中的利用。[详细]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鸡遗传育种创新团队对以北京油鸡两个独立保种群体和肌内脂肪选择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基因组ROH检测与分析,系统评价了北京油鸡保种效果,为我国地方鸡种资源保护提供新策略。相关成果发表在《家禽科学(Poultry Science)》和《动物遗传学(Animal Genetics)》上。[详细]
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果树分子育种学科组发现了近核红性状形成的重要基因PpHY5,并阐明其导致果肉变红的分子机理。相关研究成果以PpHY5 is involved in anthocyanin coloration in the peach flesh surrounding the stone为题,发表在The Plant Journal上。[详细]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粮食作物真菌病害监测与防控创新团队联合深圳农业基因组所研究发现水稻ANIP1-OsWRKY62分子模块,并探索了该模块参与水稻基础免疫反应以及抗病蛋白Pi9信号通路的工作机制。[详细]
3月2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创新团队克隆了小麦矮秆基因GSK3,并揭示了该基因通过编码蛋白激酶磷酸化小麦绿色革命蛋白Rht-B1b来降低株高的分子机制,为小麦株型遗传改良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植物细胞(Plant Cell)》上。[详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管理办法》、《蚕种管理办法》、《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等有关规定,经对新申请的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单位审核评估,现确定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区1个、保种场8个、基因库1个,变更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建设单位1个。[详细]
近日,由水科院淡水虾蟹遗传育种团队成员、淡水渔业研究中心金舒博副研究员等发明的“青虾GEM基因及其编码蛋白和应用”获得国家发明专刊授权,专利号为ZL201811086230.9。[详细]
该研究论文在南极磷虾超大基因组组装、极端环境适应和群体历史演化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成果为海洋生物极端环境适应机制及其群体演化的深入解析提供了新的理论参考,也为南极磷虾渔业资源的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培育我国南极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新兴产业、深度参与极地渔业国际治理具有重大意义。[详细]
3月1日,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农业良种工程)项目“小麦高通量基因编辑精准育种技术研究与应用”启动会在济南召开。[详细]
近日,中国热科院海口站西番莲育种团队筛选出参与黄酮类化合物和萜类化合物合成途径的候选基因,解析了西番莲中三萜类的生物合成途径,为进一步挖掘西番莲关键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详细]
该研究首次图位克隆了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的显性抗病基因Ym2、验证了其功能并解析了其进化来源。[详细]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鸡遗传育种创新团队围绕鸡异嗜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H/L)选择系的抗菌机制开展了多组学联合分析,在鸡抗病力遗传机理解析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为我国地方鸡种抗病力性能评估和功能基因的挖掘与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详细]
以黄金勾为代表的菜豆品种是东北黑土区重要的杂粮与蔬菜,深受民众喜爱。目前,菜豆基因克隆和功能解析处于起步阶段。为快速克隆菜豆基因,科学家在前期制备了一个菜豆黄金勾品种大龙1号的突变体库。在该突变体库中,研究筛选得到一个雄性不育突变体ms-2(male sterility 2,图A)。为了利用杂种优势来提高作物产量,雄性不育特性在较多作物中的研究较为深入。在菜豆中,虽已观察到雄性不育现象,但没有克隆相关的基因,特别是没有探究其相关的机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