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基因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科技创新团队通过比较分析沙土垫料、稻壳垫料和牛粪垫料使用效果,揭示了牧场垫料材料对生乳微生物结构与耐药基因的影响,为牧场粪污合理化应用以及为提高生乳质量安全提供了指导。[详细]
按照国家《关于2022—2023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推荐工作的通知》要求,现将吉林省拟推荐提名“玉米重大生物灾害早期预警及绿色精准防控关键技术集成与推广”“大豆优异基因资源挖掘、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应用”等10项科学研究类项目和“吉林农业大学玉米和杂粮健康食品加工与应用创新团队”等2项优秀创新团队项目,共计12项申报项目的有关材料予以公示。[详细]
近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以第一单位在Molecular Plant(IF=21.949;1区Top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该研究报道了马铃薯单倍型DM端粒到端粒(T2T)的基因组完成图,并在之前基因组未能完整组装的高度重复序列区域中,发现了调控重要农艺性状的大量串联复制的基因簇。[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分子改良理论与技术创新团队发掘了控制植物干旱与生长平衡的新基因 SGI ,并揭示了其通过提高光合能力增加油菜产量的分子调控机制。[详细]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团队与德国同行合作,通过单个片段(ITS)、5个片段(ITS、RPB2、EF1-α、MCM7及mtSSU)和50个片段(前述5片段+45个单拷贝直系同源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分析,对口蘑属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研究。[详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作物病原真菌功能基因组学团队在小麦赤霉病信号通路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详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张硕新教授团队在经济树种黑胡桃基因组学和抗病及油脂代谢基因方面取得新进展。[详细]
近日,New Phytologist在线发表论文,首次揭示一个编码LRR-RK (leucine-rich repeat receptor kinase)的基因ChSK1(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 Susceptibility Kinase 1)是玉米小斑病的感病基因,该基因突变或敲除可显著提高小斑病田间抗性。[详细]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田志喜团队根据前期进行基因组重头组装的27份大豆种质材料(Cell, 2020),利用高通量染色质构象捕获(High-through chromosome conformation capture,Hi-C)技术,获得高质量的三维基因组数据。为了调查大豆不同种质中三维基因组的保守性和变异性,研究团队利用泛组学的方法,构建了大豆的泛三维基因组。结果显示,A/B区室在大豆种质间是相对保守的,A/B区室的变异与基因组特征密切相关。[详细]
近日,中国热科院品资所木薯研究中心在木薯采后腐烂调控机制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该研究系统阐述了类黄酮物质积累在抑制木薯块根采后腐烂中的作用机制并发现MeCHS3及MeANR的表达与木薯耐采后腐烂密切相关,为木薯耐采后生理腐烂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优异基因资源。[详细]
2022年12月28日,国际学术期刊《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刊登了华中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团队研发的基因组精准选配新方法及技术体系。[详细]
1月17日,四川农业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文明教授团队在植物学顶级期刊Nature Plants(N1级中科院大类TOP,IF=17.352)在线发表了题为“A natural allele of proteasome maturation factor improves rice resistance to multiple pathogens”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报道了一个天然等位基因改良水稻对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等多种病害的抗性,同时不影响水稻产量。[详细]
1月2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创新团队研究发现了一个来自野生稻的新的基因位点,可以提高栽培稻粒长和粒重,揭示了新的水稻粒长调控途径,为水稻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新的基因资源。[详细]
近日,中国热科院生物所/海口站香蕉遗传改良研究团队在香蕉低温和干旱应答共性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证实了MaDREB1F转录因子通过共同调节激素合成和保护性代谢物含量赋予香蕉低温和干旱胁迫抗性的分子机制,为香蕉抗逆分子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优异基因资源。[详细]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果树分子育种科研团队选择和栽培种表型差异大的野生近缘种作对照,采用转录组和糖组分含量偶联分析方法,发掘了糖积累的关键候选基因。[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