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您的位置: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基因

TAGS为基因的查询结果

  •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不同茶树种质资源的组学数据呈爆发式增长。为实现茶树种质资源基因型的数字化鉴定与管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联合丽水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韩国国立园艺与草本研究院、阿塔图尔克大学等单位,开发完成茶树基因组变异数据库TeaGVD。[详细]

  • 近期,中国热科院海口站在揭示“巴西蕉”和“南天黄”2个香蕉品种果实后熟差异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发现“南天黄”果实的部分成熟相关基因表达低于“巴西蕉”,导致两个品种之间存在相应的生理差异,从而使得“南天黄”果实的后熟迟于“巴西蕉”。该研究有助于阐明抗枯萎病香蕉品种“南天黄”的后熟特性,对于推广抗病品种、促进香蕉产业健康发展有指导意义。[详细]

  •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陈化榜研究组致力于玉米单向杂交不亲和研究,先后报道了Ga1和Ga2位点的花粉和花丝因子基因及其应用。近期,该团队在玉米不亲和研究方面再次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克隆了Tcb1位点的花粉决定因子Tcb-m。这是玉米不亲和系统“最后一个”被克隆的决定因子基因。至此,三个不亲和位点的所有关键决定因子均被克隆验证,为玉米不亲和系统之间共性和特异性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详细]

  • 235. 科学家克隆野生玉米变异基因-食品科技 2024-04-25

    11月17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巫永睿研究团队与上海师范大学王文琴研究团队合作,在《自然》(Nature)上,发表了研究论文。科研人员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在野生玉米中克隆了控制玉米高蛋白品质形成和氮素高效利用的关键变异基因Teosinte High Protein 9 (THP9)。[详细]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三亚南繁研究院大数据智能设计育种创新团队联合多家单位提出利用植物海量多组学数据进行全基因组预测的深度学习方法(Deep Neural Network for Genomic Prediction, 简称DNNGP),可以实现育种大数据的高效整合与利用,将助力深度学习在全基因组选择中的应用,为智能设计育种及平台构建提供有效工具。[详细]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传粉昆虫与资源育种团队总结了蜂先天免疫在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维度的研究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分子科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上。[详细]

  • 近日,中国热科院生物所热带作物病毒病害与防控研究团队联合海南医学院等单位开发了一套基于Nimble Cloning的标准化植物表达载体,为大规模的植物基因功能分析提供了一套高通量的载体工具,并为推动分子克隆领域标准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详细]

    披萨
    披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