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基因
近日,卢艳丽教授团队(西南作物基因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玉米研究所)通过研究发现ZmLBD5基因可以负调控玉米脱落酸(ABA)和赤霉素(GA)的产生进而影响其干旱抗性,ZmLBD5基因敲除材料表现出更好的抗旱能力。[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水稻分子设计技术与应用创新团队与相关单位合作,从新的视角揭示了水稻单个产量基因通过源、库、流性状协调作用增加水稻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机理,为水稻高产优质育种提供理论支持。[详细]
近日,中国热科院生物所热带作物基因组与遗传改良研究团队在脱落酸(ABA)调控木薯采后腐烂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证实ABA能有效延缓木薯采后腐烂的发生,并提出ABA通过调控活性氧积累进而延缓木薯采后腐烂的调控模型,为有效控制木薯采后腐烂提供了科学依据。[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黄三文团队创制了马铃薯单倍体诱导系,构建了利用双单倍体技术获得高纯度二倍体马铃薯自交系的方法,为二倍体马铃薯杂交育种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水禽育种与营养创新团队研究揭示了鸭喙部皮肤色斑累积的遗传机制,相关研究发表在《BMC基因组学(BMC Genomics)》上。[详细]
近日,小麦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创新团队研究发现生长素响应因子TaARF15-A1负调控小麦衰老,且在中国小麦种质资源中TaARF15-A1不同单倍型与熟期和株高相关。该研究为生长素路径参与调控谷类作物衰老提供了证据,也为小麦早熟性状提供了一个功能标记。[详细]
该研究通过对草莓FvTLP基因家族进行系统分析,揭示了FvTLP基因家族的进化模式及其在非生物胁迫应答中发挥的功能。[详细]
该研究完成了柑橘线粒体泛基因组组装和群体遗传分析,解析了柑橘雄性不育的遗传基础和关键变异,回答了雄性不育性状在柑橘分化、驯化和杂交过程中的作用。[详细]
为了解中国河鲈的遗传结构,黑龙江所在乌伦古湖(WL)、吉里湖(JL)、乌伦古河(WR)和喀拉额尔齐斯河(KR)采集了河鲈样本,基于基因组数据筛选了29个多态微卫星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多态信息含量(PIC)结果表明,WL、JL和WR群体具有高度多态性(PIC≥0.5),KR群体具有中度多态性(0.25≤PIC< 0.5)。4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74,表明新疆地区河鲈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为中等。河流和湖泊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原因可能是水利工程的存在阻碍了河鲈的流动。[详细]
该研究全面描述了油菜种子发育过程中转录组变异调控图谱,并结合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算法挖掘了油菜种子含油量调控新基因,研究结果为多倍体植物的不对称调控提供了借鉴。[详细]
近期,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尹文兵研究组利用靶向基因组挖掘策略从植物内生真菌中发现一个不同于常规途径黄酮柚皮素合成酶。[详细]
本研究利用两个大白菜自交系G291(有毛刺)和ZHB(无毛刺)为亲本配制的F2分离群体为研究材料,对大白菜叶片毛刺的遗传规律进行了分析,发现该性状是受单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在A06染色体上15Kb的区间内定位到一个主效QTL(命名为Bra06H,可解释表型变异的47%),并发现了一个共分离的分子标记(已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CN108545775B),该标记位于BrGL1基因的5'-UTR区。通过进一步遗传连锁分析和序列分析,推测BrGL1为本研究中调控大白菜叶片毛刺性状的候选基因。[详细]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所生物技术团队陆续收集了新疆乌伦古湖(UL)、宁夏腾格里湖(TL)、黑龙江黑河段(HR)、乌苏里江抚远段(WR)、兴凯湖(KL)和鸭绿江丹东段(YR)的6个梭鲈群体样本,开展了群体遗传学研究。基于梭鲈基因组序列,开发和筛选了30个微卫星序列,评估了6个群体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分化。[详细]
该成果发现单个转录因子FTZ-F1可以同时调控多个小菜蛾Bt杀虫蛋白受体基因及其非受体同源基因,从而使小菜蛾对Bt杀虫蛋白产生高抗性的同时仍能维持自身正常生长发育而无任何适合度代价。小菜蛾通过这种“四两拨千斤”的精妙“跷跷板”模式对Bt杀虫蛋白进化产生完美的高抗性。研究结果对于害虫田间Bt抗药性的监测预警以及新型Bt杀虫剂/转Bt基因抗虫作物的研发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中华蜜蜂利用与生态团队通过高通量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分析了嗅觉感受基因在工蜂和雄蜂之间的表达差异。[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