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基因
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魏兴华团队在植物科学权威期刊New Phytologist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研究者通过下一代重测序技术,首次对过去70年来中国常规稻主栽品种、地方种和国外引进种质构建了水稻高密度基因组变异图谱。通过群体遗传和基因组学分析,系统研究了地方种和引进种质对我国常规稻主栽品种演化的贡献,以及主栽品种在遗传改良中的变化规律,并探索主栽品种区别于小面积种植品种的潜在原因。[详细]
近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所)在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中科院1区Top/Q1,2022年影响因子5.57) 发表了研究论文。该研究报道了控制花生株型的关键基因AhLBA1,将该基因精细定位在15号染色体136.65 kb的区间内,并确定了两个候选基因。[详细]
MicroRNA (miRNA) 是一类长度约21-25个核苷酸的单链非编码 RNA,可在翻译后和翻译水平调节基因表达。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反刍动物营养与饲料创新团队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和卡尔加里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研究,发现西门塔尔牛初乳胞外囊泡中的miRNA可能在调节幼龄反刍动物生长和健康方面发挥作用。[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分子育种技术和应用创新团队联合多家单位,提出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驱动下的智能育种新策略——基因组-环境组集成预测。这一新策略的提出,将改变过去主要利用基因型和表型进行选择的育种模式,使未来育种能够在基因型-表型-环境型全方位信息支撑下,准确预测特定基因型在特定环境下的表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适应气候变化、适应特定环境的定向育种。[详细]
中国热科院香饮所热带香辛饮料种质资源研究室在中国花椒基因组进化和适应性演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详细]
研究克隆鉴定了番茄果实(果尖)发育基因POINTED TIP (PT),揭示了该基因控制番茄果实远端形态的遗传基础及分子机理,为番茄果实远端形态的遗传改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基因资源。[详细]
该研究发现扩张蛋白基因ZmEXPB15和两个NAC转录因子ZmNAC11、ZmNAC29通过促进珠心组织消除,影响籽粒早期发育过程进而调控玉米籽粒大小及粒重。这项研究揭示了一条调节早期胚乳和籽粒发育的新途径,为玉米籽粒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基因资源。[详细]
近日,中国热科院椰子所在槟榔果实脱落调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首次从基因组水平上系统鉴定了槟榔DOF基因家族成员,并提出了其与槟榔果实早期脱落过程的关系,该研究为进一步解析槟榔果实脱落的分子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详细]
揭示了玉米的基因型差异会消减玉米生长与其对玉米螟防御的动态平衡。[详细]
近日,河南农业大学陈锋教授团队在小麦株型调控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利用正向遗传学手段克隆出控制小麦分蘖角度的重要调控基因TaHST1L,对其基因功能进行验证,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解析;研究同时对该基因序列变异进行分析,鉴定出有利单倍型并对其遗传演化进程进行追踪。[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粮食作物真菌病害流行与防控创新团队在国际知名微生物学期刊《Microbiology Spectrum》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本研究揭示了微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独特机理,从而为进一步探索病原菌与寄主互作中的表观组学机理奠定基础。[详细]
该论文报道了一种由稻曲病菌胞质效应子介导的致病新机制,并以效应子为分子探针挖掘到一个显著提高稻曲病抗性、同时不影响水稻产量的基因。[详细]
2023年8月31日,美国农业部动植物卫生检验局(APHIS)宣布一项基因编辑玉米符合豁免标准。通过CRISPR/Cas9技术可使玉米产量提升。[详细]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李传友团队长期致力于番茄功能基因组学,在番茄果色调控机理与分子设计育种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详细]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储成才研究组对380多份水稻早衰突变体进行大规模筛选,获得一批NO含量改变的叶片细胞死亡突变体。[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