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基因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研究团队在前期对牦牛、普通牛和犏牛不同发育时期生精细胞形态学分析的基础上,对12月龄牦牛和犏牛的睾丸组织进行了单细胞RNA测序分析,结合已知生殖细胞标记基因的表达情况,获得了两种动物的生殖细胞发育轨迹和基因表达谱。[详细]
该研究结合PacBio、ONT和Hi-C测序,获得了从山东省采集的野生大豆及栽培大豆(“郓豆1号”)端粒到端粒高质量的基因组序列,首次发现大豆着丝粒区域存在384bp(CentGm384)和981bp(CentGm981)的特定串联重复序列,并在已公开发表的“ZH13”、“Wm82”及“jack”栽培大豆基因组序列中得到印证。[详细]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研究团队在前期对牦牛、普通牛和犏牛不同发育时期生精细胞形态学分析的基础上,对12月龄牦牛和犏牛的睾丸组织进行了单细胞RNA测序分析,结合已知生殖细胞标记基因的表达情况,获得了两种动物的生殖细胞发育轨迹和基因表达谱。[详细]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水产养殖与营养研究室科研人员以翘嘴鳜为研究对象,通过miRNA-mRNA的组学联合分析,发现鲜活饵料和人工配合饲料投喂两种养殖饲喂模式下,翘嘴鳜差异表达DEmiRNA靶基因富集在TGFβ信号通路、固醇合成和视黄醇合成等途径。[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大数据与知识服务创新团队研究构建了作物优异多效基因挖掘模型。[详细]
2024年3月7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将基因编辑土豆JA36用于食品和饲料。[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牛遗传育种科技创新团队开发了一款肉牛基因组选择育种液体捕获芯片“Cattle110K”。该芯片作为一款高效、经济的基因型检测应用工具,在创新团队肉牛分子育种应用技术的支持下,将有力推进我国肉牛遗传改良进程,助力我国肉牛种业和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nimal Research and One Health》上。[详细]
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第三批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单位公告,新确定的10个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单位纳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体系,包括8个保种场、1个保护区和1个基因库。其中,首次建立了兰州大尾羊、岷县黑裘皮羊、雷州山羊、岔口驿马、金阳丝毛鸡、矮脚鸡、闽清毛脚鸡等7个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以及柞蚕基因库。至此,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体系对159个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实现活体保护全覆盖。[详细]
近日,植保所抗虫功能基因研究与利用创新团队抗虫生物技术创新任务在国际知名期刊《Microbiome》上发表了研究论文,该论文揭示了重要农业昆虫白星花金龟( Protaetia brevitarsis )幼虫与肠道微生物协作,高效消化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机制。[详细]
近日,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出版的英文国际期刊Phytopathology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何亚文教授团队的研究文章“黄单胞菌利用hca基因簇降解和利用宿主酚酸,增强致病力”。[详细]
近日,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浙江大学周雪平团队联合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周彤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 ,报道了通过RNAi在水稻中转基因表达了针对RBSDV、SRBSDV、RSV和RRSV四种病毒基因序列的融合发夹,从而获得了同时对四种病毒高抗的水稻转基因株系ZJU-4K。[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特色果树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发现控制甜樱桃果实硬度的关键基因,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详细]
为解决产业难点,创建深远海养殖大黄鱼精准高效育种技术体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海水养殖生物育种与可持续产出全国重点实验室大黄鱼遗传育种团队成功研发“东海芯1号”大黄鱼15K基因组育种芯片。这是东海所为培育适宜深远海养殖大黄鱼新品种所特制的种业芯片,且检测+预测周期小于14天,检测成本不超百元。[详细]
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胡培松院士团队在强休眠的AUS稻孟加拉小粒中克隆到了调控水稻种子休眠的关键基因 SDR3.1 。进一步将它导入优质恢复系中恢261中,创制了穗发芽显著改善的中恢261新种质,为避免穗发芽,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提供了重要参考。[详细]
近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水产所生物技术与育种研究室胡红霞研究员团队在国际期刊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Q1,IF=9.5)在线发表研究论文。该研究为包括鲟鱼在内的同源多倍体物种的基因组选择提供方法支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