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基因
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志勇团队和赵玉胜团队,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DOI:10.1111/pbi.13903)上,发表了研究论文,报道了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对小麦基因组中一个被转座子插入而沉默的抗病基因序列进行遗传操作,激活其在感病小麦品种中的表达,重新赋予其抗白粉病功能,为发掘利用小麦基因组中大量被沉默和从未被育种利用的优异基因,增加小麦遗传多样性提出了全新的思路。[详细]
该研究通过将裸仁南瓜(HL)和有壳南瓜(H)杂交,构建了F2遗传分离群体。遗传分析表明,南瓜无壳性状受单一隐性等位基因(hh)控制。利用BSA-seq基因定位技术方法,初步将无壳性状定位到12号染色体的一个1.43 Mb的区间(99%的显著性水平)。[详细]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龟鳖遗传育种创新团队在中华鳖精子发生分子机制的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详细]
07月29日,华中农业大学玉米团队在《自然通讯》发表题为“Cloning southern corn rust resistant gene RppK and its cognate gene AvrRppK from Puccinia polysor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成功克隆了广谱持久抗玉米南方锈病基因RppK。感病条件下,该基因能显著提高玉米对南方锈病的抗性,并增加产量11.9%-17.1%;而正常条件下,该基因对产量没有影响。[详细]
该文首次系统综述了基因组选择技术及其在水产动物育种中的研究进展,并论述了基因组选择在水产动物育种中未来的发展方向。[详细]
该研究报道了一个SEP亚家族的VvMADS39基因,结合功能研究及其参与的网络调节机制,证实VvMADS39对葡萄花分生组织的维持及在胚珠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详细]
国际微生物学权威杂志《微生物学进展(Trends in Microbiology)》(最新影响因子: 18.230)发表了植保所作物病原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应邀撰写的题为 “Antiviral RNAi drives host adaptation to viral infection” 的热点综述论文。该论文对目前国际上抗病毒RNAi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与评论,为植物病毒学研究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见解。[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抗虫功能基因研究与利用创新团队与华中农业大学蛋白质科学研究团队合作,在《通讯-生物(Communications Biology)》刊物上发表了题为“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Cry78Aa from Bacillus thuringiensis provides insights into its insecticidal activity”的研究论文。[详细]
近日,生命科学学院“特种动物功能基因组和保护遗传学”研究团队与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合作,发现?属鱼类一新种,命名为Liobagrus chengduensis,相关研究成果在中科院一区TOP期刊《Zoological Reserch》(影响因子6.97)上发表,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陈重光为该文第一作者,温安祥教授为通讯作者,四川农业大学为唯一通讯作者单位。[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联合国内多家科研单位围绕葫芦素的运输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首次揭示了葫芦科瓜类作物中一种三萜化合物——葫芦素的转运分子机制,并阐明了葫芦素通过调节根际菌群的互作模式提高植物抗病性的新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详细]
来自SeafoodMedia 2月14日,在创新、现代化、基因改良等方面的投资使厄瓜多尔虾征服了中国市场。[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粮食作物真菌病害创新团队在遗传学领域知名期刊《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发表题为“Identification and molecular mapping of YrBm for adult-plant resistance to stripe rust in Chinese wheat landrace Baimangmai”的研究论文,详细论述了在我国小麦地方品种“白芒麦”中发现并标记定位了一个成株抗条锈病新基因 YrBm[详细]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核果类栽培与育种研究室张才喜团队在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上发表了题为“FRUITFULL is involved in double fruit formation at high temperature in sweet cherr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分析了未来的气候变化及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双子果”的发生率,探讨PavFUL基因与“双子果”形成的机理。[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草地虫鼠害监测与防控创新团队在《Journal of Fungi》在线发表论文。该论文对昆虫病原真菌金龟子绿僵菌CFEM家族基因做了系统的阐述。[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病原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在《基因组生物学》(Genome Biology)上发表了研究论文。该研究创制了植物中首个E3泛素连接酶(UbE3)文库用于泛素化互作组鉴定,并利用该文库鉴定了苯丙氨酶家族蛋白PALs的核心E3泛素连接酶OsFBK16,揭示OsFBK16通过降解OsPALs负调控稻瘟病抗性的分子机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