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基因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张琳琳团队在牡蛎基因组编辑方面获新进展。[详细]
该研究联合Split-seq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nRNA-seq)和10× Genomics单细胞表观组测序(scATAC-seq)技术,以单细胞分辨率绘制了文昌鱼早期胚胎发育全细胞命运图谱、成体文昌鱼各组织的单细胞基因表达图谱和染色质开放特性图谱;分析了文昌鱼胚胎各谱系分化过程中的基因转录动态;运用跨物种的整合分析,构建了文昌鱼胚胎各谱系分化过程中保守的基因调控网络。[详细]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在一个控制水稻抗热复杂数量性状的基因位点(TT3)中存在由两个拮抗的基因(TT3.1和TT3.2)组成的遗传模块调控水稻高温抗性的新机制和叶绿体蛋白降解新机制;发现了第一个潜在的作物高温感受器。[详细]
由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鲤科鱼类基因组学创新团队开展的“肠道菌群角度解析瓦氏雅罗鱼耐高碱机制”取得新进展。[详细]
6月8日获悉,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王瑛等科研人员完成的“类胡萝卜素酯化酶及其编码基因的应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详细]
6月8日获悉,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曾少华等科研人员完成的“黑果枸杞LrNOR基因及其蛋白的应用”(专利号:ZL 202210165248.8)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详细]
近日,南京农业大学万建民院士团队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线发表了题为“Du13 encodes a C2H2 zinc-finger protein that regulates Wxb pre-mRNA splicing and microRNA biogenesis in rice endosperm”的研究论文。[详细]
2022年6月16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林鸿宣研究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林尤舜研究团队合作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A genetic module at one locus in rice protects chloroplasts to enhance thermotolerance”的研究论文。经过近10年的努力,研究团队成功分离克隆了水稻高温抗性新基因位点TT3,并且阐明了其调控高温抗性的新机制。[详细]
2022年6月8日,美国密歇根大学张建之教授研究组在Nature上发表了文章Synonymous mutations in representative yeast genes are mostly strongly non-neutral(酵母有代表性的基因中的同义突变大多为强烈非中性)。他们发现其实多数同义突变对生物有很大的害处,从而推翻了同义突变是中性或近中性的这一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推定。[详细]
6月3日,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生物学研究所的郑绍建实验室与日本冈山大学马建锋实验室合作在国际知名期刊Plant, Cell & Environment 上发表了研究论文,报道了一个新的激酶基因通过调控ODC依赖的多胺合成途径影响水稻抗铝性。[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科技创新团队受邀撰写综述文章,阐述了宏基因组指导未培养微生物分离培养的机遇与挑战,系统总结了基于宏基因组分离培养未培养微生物的方法。相关综述文章发表在《微生物(Microbiome)》(IF=14.652)。[详细]
芝麻与特色油料遗传育种团队针对我国芝麻产量与品质改良徘徊不前、品种同质化严重、生产机械化水平低等问题,从种质资源发掘与创制、关键基因鉴定与分子育种技术创建、优质高产多元化品种培育等方面开展系统创新,育成高产、高含油、适宜机械化、多用途系列优良品种,建立了芝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积极推动芝麻产业高质量发展。[详细]
梨组织培养为梨优良品种的保存与改良、遗传转化体系建立、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有效途径。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梨组织培养研究现状,重点对外植体类型、基础培养基及其添加物、培养条件等因素对梨组织培养的影响进行概述。提出了现阶段梨组织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及在育种中的应用和前景展望,以期为今后的梨组培研究提供参考。[详细]
近日,以万建民院士领衔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克隆了水稻株型调控新基因DHT1,并对其调控水稻分蘖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解析,揭示了其通过调控独脚金内酯受体基因D14的转录和剪接来调控水稻分蘖的新通路。[详细]
该研究基于De novo三代测序PacBio技术手段,进行玉米重要自交系丹340基因组组装和基本分析,获得高质量基因组序列。经过严格评估,该基因组具备极高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其组装和注释不仅促进了对玉米种内基因组多样性的理解,而且为玉米育种改良提供了新的资源。[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