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基因
2022年3月,植物免疫团队康振生/张新梅组在小麦与条锈菌互作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揭示了小麦感病基因负调控小麦抗条锈病的新机制。[详细]
该研究结合种质资源分析及辅助育种等不同类型的检测需求与当前分子标记检测的技术瓶颈,开发了新型单倍型标签多态性标记(HTP, haplotype-tag polymorphisms),建立全基因组首尾无缝衔接区块状标记(单倍型标签)系统,实现从单标记到复合标记,点标记到区块标记的技术升级。[详细]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发现了两个鹅膏环肽合成新的关键基因(P450-29和FMO1),二者为不同的加氧酶,负责在鹅膏环肽毒素的关键位点(异亮氨酸C-5和脯氨酸C-4等)引入氧原子。[详细]
研究利用抗根肿病的欧洲芜菁ECD04参考基因组,解析芸薹属根肿病抗性基因的演化历程,为十字花科作物抗根肿病基因的克隆、标记开发,以及抗性育种提供了重要参考。[详细]
该研究首次以茶树自然授粉子代为材料,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和父子关系重建策略,构建了茶树F1全同胞群体和高密度遗传图谱,并针对茶树发芽期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和候选调控基因筛选。[详细]
该论文报道了MdWOX11通过结合并诱导细胞分裂素(CTK)合成基因MdCKX5表达促进离体叶片受伤部位CTK的积累,进而促进不定芽形成。这一发现可为提高苹果遗传转化和无性繁殖效率提供新思路。[详细]
2022年5月4日,浙江大学作物科学研究所张国平教授团队与湖南农业大学吴德志教授等合作在Plant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解析了小麦族盐生植物海大麦的参考基因组和耐盐机制,并构建了该物种的高效基因编辑体系。[详细]
批准江苏南农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2家单位申报的猪伪狂犬病毒gE/gI基因缺失灭活疫苗(ZJ011G株)等5种兽药产品为新兽药;批准宁波第二激素厂申报的D–氯前列醇钠注射液的变更注册;批准青岛蔚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等11家单位申报的复方布他磷注射液增加用于靶动物牛的变更注册。[详细]
该论文首次公布了稻田恶性杂草千金子的染色体级别参考基因组,揭示了千金子的基因组特征及虎尾草亚科的进化机制。鉴定到与除草剂耐受性有关的基因家族特异性扩张,并揭示了中国千金子的群体结构及传播机制。[详细]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研究中发现了两个鹅膏环肽合成新的关键基因(P450-29和FMO1),二者为不同的加氧酶,负责在鹅膏环肽毒素的关键位点(异亮氨酸C-5和脯氨酸C-4等)引入氧原子。若缺少这些氧原子,将导致毒素的活性下降1000倍以上。[详细]
该研究首次绘制了(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感染的原代巨噬细胞基因表达全景式图谱,揭示病毒与宿主分子之间的关联模式以及病毒复制所调控的宿主细胞信号通路。[详细]
5月9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在线发表了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湿地农业与生态所水稻分子设计育种团队的论文。该研究针对水稻中14个氮利用效率基因进行了单倍型分析和标记开发,并对77份种质材料和71份审定的粳稻品种进行了等位基因评价,为后续的粳稻品种改良提供了高效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体系。[详细]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王雷研究组发现生物钟核心组分OsCCA1(Oryza sativa CIRCADIAN CLOCK ASSOCIATED 1)正向调控水稻对高盐、干旱以及渗透胁迫的适应性,其功能缺失的突变体导致对多种逆境胁迫更加敏感。此外,高盐环境直接导致oscca1突变体的产量严重降低。研究通过DAP-seq结合RNA-seq的联合分析,共筛选出692个OsCCA1的直接靶基因。[详细]
在植物生长发育和响应环境应答过程中,MicroRNA(miRNA)及其靶基因发挥重要作用。目前,通过遗传学等方法对植物中单个miRNA的功能解析越来越多,但是谷子miRNA在基因调控网络中的作用特点以及与转录因子的调控关系仍然未见报道。[详细]
4月2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油菜种质资源团队揭示了油菜育种过程中产量提升和适应性改良的分子基础,为进一步提升油菜产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基因资源。[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