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您的位置: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基因

TAGS为基因的查询结果

  • 近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所在国际主流期刊Genomics(IF=5.736)上发表题为“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MAPK cascade genes in sorghum (Sorghum bicolor L.) reveals SbMPK14 as a potential target for drought sensitivity regulation”的研究论文,从高粱中发现了一个MAPK家族干旱相应相关基因SbMPK14,揭示了高粱MAPK基因调控干旱应答的新机制。[详细]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所创新团队联合攻关开发了基于人工智能的水稻染色质开放性在线预测模型,为水稻染色质开放性及其转录调控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相关成果发表在《遗传学和基因组学杂志(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上。[详细]

  • 近日,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作所高山蔬菜团队在国际园艺学主流期刊《Scientia Horticulturae》(IF=3.463,中科院2区,非OA期刊)在线发表题为“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NAC transcription factors and their expression during taproot coloration in radish (Raphanus sativus L.)”的研究论文。该论文系统鉴定与萝卜外观品质性状——肉质根颜色形成相关的基因通路,共鉴[详细]

  • 488. 高效腺嘌呤碱基编辑器的脱靶效应-食品科技 2024-04-25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病原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利用基因组和转录组测序数据,系统分析了团队开发的高效腺嘌呤碱基编辑器在DNA和RNA水平上的脱靶效应,为提高碱基编辑特异性提供了新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基因组生物学(Genome Biology)》上。[详细]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分子育种技术和应用创新团队利用CRISPR/Cas基因编辑技术进行了广泛筛选,发现编辑基因ZmGDIα 1号外显子获得的两个纯合突变高抗玉米粗缩病,且不影响生长发育与农艺性状表现,具有重要的育种应用价值。2月18日,创制高抗玉米粗缩病种质的技术在《植物生物技术(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在线发表。[详细]

  •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黎亮研究员领衔、联合国内外多个研究团队在《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上在线发表观点文章,重点探讨了如何在育种实践中整合全基因组选择(GS)和双单倍体(DH)技术,并创新性地提出了GS4.0的概念,明确了每个阶段的具体育种流程和技术理论基础,并展望了未来的技术发展。[详细]

  • 近日,植物保护研究所食用菌研究室在Journal of Fungi(IF=5.81)上发表了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HiFi[[[+]]]Hi-C构建了香菇两个单倍型核的高质量参考基因组,解析了两个单核体间的遗传差异并深入探讨了这些差异在香菇生命周期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为香菇不同品种间遗传差异、子代基因组重组等研究提供了新见解。[详细]

  •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谢旗研究组利用遗传学、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手段,揭示了一个主效基因GC1(Glume Coverage 1)位点的变异导致了高粱种子裸露性状的产生。[详细]

  • 光照是桃果实着色的一个重要条件,但相关机制不清。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果树分子育种学科组发现了光响应基因HYH基因在桃果皮着色中的调控作用,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Tree Physiology。[详细]

    披萨
    披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