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基因
5月17日,韩国食品药品安全部(MFDS)发表消息称:韩国某企业从中国(YUNNAN SUNBRIGHT IMP&EXP CO.,LTD)进口的干虎掌菇中检出 了禁止在食品中使用的原料暗鳞肉齿菌(Sarcodon squamosus)基因,命令其停止销售并召回该产品。[详细]
2月9日,我国科学家在《自然》(Nature)上,发表了题为Genome-edited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in wheat without growth penalties的研究长文,阐明了小麦新型mlo突变体既抗白粉病又高产的分子机制;通过基因组编辑在主栽小麦品种中对感病基因MLO相关遗传等位实现精准操控,快速获得广谱抗白粉病又高产优质的新种质。该研究为感病基因在抗病育种中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新路径。[详细]
近日,浙江大学农学院樊龙江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发表了题为“Genomic insights into the evolution of Echinochloa species as weed and orphan crop”研究论文。该团队组装了三个稗属物种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分析了全球700余份稗属材料基因组重测序数据,揭示了稗属植物系统发生及其环境适应基因组演化机制。[详细]
近期,中国农业科学院加工所申请的一项发明专利“CRISPR/LpCas9基因编辑系统及其应用(ZL202010531552.0)”获得授权。这是研究所自主知识产权的一把“基因剪刀”,该“基因剪刀”来源于副干酪乳杆菌基因组的编码蛋白,研发团队同时开发了基于该蛋白的基因编辑系统,可实现对生物基因组的快速、精准编辑,具有广阔的科研应用与商业价值。[详细]
近日,河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资源植物种质与分子生理、功能基因组学团队与植物保护学院植物病害生态防控科技创新团队合作在解析碳纳米材料促进玉米生长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详细]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The Plant Journal (植物科学1区Top,5年平均影响因子7.66) 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AhNPR3 regulates the gene expression of WRKY and PR genes, and mediate the immune response of peanut (Arachis hypogaea L.)”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定位并克隆了花生抗病相关的重要基因AhNPR3,并揭示了该基因在调控花生WRKY和病程相关蛋白基因中的作用。[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张友军研究员领衔的蔬菜虫害防控创新团队在小菜蛾Bt抗性中肠受体基因转录调控机制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详细]
2月8日,华中农业大学生物信息团队杨庆勇教授课题组在国际学术期刊Molecular Plant在线发表题为“BnVIR: bridging the genotype-phenotype gap to accelerate mining of candidate variations for traits in Brassica napu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建立了甘蓝型油菜基因型与基因表达、表型的关联,为快速、高效地挖掘油菜候选变异/基因提供了平台。[详细]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上海市现代种业协同创新中心陈功友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综合性期刊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影响因子10.479)发表了研究论文,揭示了一种白叶枯病菌克服水稻抗病基因抗性的新机制。[详细]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兴旺和李国亮教授研究团队研究成果以“The landscape of promoter-centered RNA-DNA interactions in rice”为题在Nature Plants发表。研究开发了RNA-DNA交互技术(ChRD-PET),绘制了水稻染色质结合RNA与启动子的全基因组互作图谱, 揭示了R-loop中RNA种类多元性与来源多源性,并报道了RNA在染色质环和染色质拓扑结构域等不同层级结构中的交互特征。[详细]
2022年2月10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所)和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遗传发育所)团队合作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Nature)上发表了研究长文,阐明了小麦新型mlo突变体既能抗白粉病又能高产的分子机制;并通过基因组编辑在主栽小麦品种中对感病基因MLO相关遗传等位实现精准操控,快速获得了广谱抗白粉病且高产优质的新种质。[详细]
该研究首次构建了高质量的黄瓜图形结构泛基因组,阐明了黄瓜驯化过程中基因组染色体核型的演化规律,鉴定了多个与黄瓜农艺性状和驯化相关的重要结构变异,并揭示了重要性状在驯化和育种改良过程中演化的基因组学基础,为黄瓜重要基因挖掘、野生基因资源利用和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重要信息。[详细]
近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万书波研究员团队联合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单位在国际知名综合性期刊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影响因子10.479)发表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对203份栽培花生群体重测序及基因组关联分析,构建了四倍体栽培花生的遗传进化关系及种群历史,鉴定了花生品种遗传改良的主要选择位点,揭示了调控花生产量性状的关键基因及其分子机制。[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大麦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创新团队成功证实了首个小麦隐性抗病毒基因,对土壤传播的小麦黄花叶病具有抗病性。相关研究成果于1月28日发表在《新植物学家(New Phytologist)》杂志上。[详细]
随着工业发展、环境恶化、污水排放,重金属胁迫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限制因子。铅作为一种高度持续的重金属,在农业生产中已威胁到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当前,在玉米中鲜有控制铅耐受性的基因被报道。近日,玉米研究所沈亚欧教授团队通过正向遗传学结合基因共表达分析鉴定到一个控制玉米铅耐受性基因ZmHIPP,并解析了其调控机理,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中科院1区TOP,IF = 10.588)。[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