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基因
农业农村部学科群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科技力量。日前,农业农村部遴选新增了一批重点实验室。在新增名单中,畜牧兽医所获批牵头建设“农业农村部畜禽生物组学重点实验室(试运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为联合共建单位。农业农村部畜禽生物组学重点实验室是农业农村部专业性重点实验室,属于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群。[详细]
由生物制品圈&抗体圈主办的“2023生物制品工艺发展大会”将于9月22-23日在上海举办,本次大会将主要聚焦生物制品前沿技术、CMC、生产、工艺等热点话题进行探讨交流,涉及人用疫苗、兽用疫苗、抗体药、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生物制品领域。届时将邀请生物制品领域经验权威的专家进行报告,欢迎各界同仁参会学习交流。[详细]
近日,青海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承担的“青稞条纹病相关miRNAs和候选基因的挖掘及其功能验证”“青稞株型结构关联SNP位点的挖掘”和“青稞早熟相关性状的QTL定位”项目进行了成果评价。[详细]
1月1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与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在线签署《国际水稻研究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基因组学、种质改良和农艺学研究协议备忘录》。[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抗虫功能基因研究与利用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以长文“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在植物-蚜虫-天敌昆虫互作关系中重要的化学线索反-β-法尼烯(EBF)的来源、生态学功能及其介导的天敌昆虫嗅觉识别的分子机制。[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育种新技术及应用创新团队成功克隆了小麦育种上广泛利用的重要矮秆基因Rht8,并揭示了其调控株高的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于1月19日在《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杂志在线发表。[详细]
近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高用顺研究员与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枇杷团队联合在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期刊(影响因子5.753/Q1)发表了题为“EjRAV1/2 Delay Flowering Through Transcriptional Repression of EjFTs and EjSOC1s in Loquat” 的文章(doi: 10.3389/fpls.2021.816086),揭示了蔷薇科植物枇杷童期调控的新机制,为调控枇杷开花时间并加速其育种进程提供[详细]
1月1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与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在线签署《国际水稻研究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基因组学、种质改良和农艺学研究协议备忘录》。[详细]
1月1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转基因及基因编辑技术与应用创新团队鉴定了一个与小麦植株再生相关的基因 TaWOX5 ,利用 TaWOX5 基因克服了小麦遗传转化中的基因型依赖性难题。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上。[详细]
2022年1月18日,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生物光合作用与生物固氮团队端木德强教授课题组在国际学术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利用单细胞测序方法鉴定到豆科植物固氮根瘤中侵染细胞和非侵染细胞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网络,拓宽了对根瘤固氮系统中信号转导、转录调控、代谢途径及转运途径的理解。[详细]
2022年1月11日,Nautre子刊Communications Bi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朱水芳科研团队领衔完成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道了首个橘小实蝇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并从多个角度揭示了橘小实蝇在全球入侵过程中的环境适应性和其复合体种类丰富的分子机制,为橘小实蝇的入侵防控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详细]
2023年3月16日,英国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发布了一项基因编辑高油脂大麦的合格高等植物试验通知。[详细]
近日,来自我国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团队通过基因测序技术揭示了荔枝遗传变异并阐明了其进化和驯化历史,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Genetics》上。[详细]
1月13日获悉,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王瑛、李勇青等科研人员完成的“一种甘草MYB1基因、其编码的蛋白和应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详细]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分子遗传与适应研究组围绕植物开花习性及植物与环境互作模式的多样性、机理与演化开展研究。前期,课题组构建了“无刺光叶蔷薇”染色体水平高质量基因组(Zhong et al. 2021 National Science Review),解析了月季皮刺的遗传调控机制,提出了发育早期的皮刺具储水功能的假设,为月季生物学研究和新种质的培育奠定了基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