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基因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生物信息学及应用创新团队与四川农业大学小麦所合作,研究了小麦转录因子AGL6在小麦花器官和小穗发育过程中的功能。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转基因及基因编辑技术与应用创新团队揭示了大豆中的一个转录因子核因子Y在响应大豆干旱和盐胁迫中,调控植物脱落酸受体蛋白 PYR 基因的分子机制,对于培育抗逆大豆品种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详细]
近日,湖州市安吉县浙江华腾生猪养殖有限公司畜牧种业提升项目(活体基因库建设项目)顺利通过了专家组基础设施设备竣工验收。[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有害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在植物学知名期刊《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发表题为“Multilayer regulatory landscape during pattern-triggered immunity in ri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多组学策略,系统解析了水稻抗病过程中的PTI响应机制,对深入理解植物抗病过程,以及指导水稻抗病育种具有重要意义。[详细]
日前,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王汉中院士团队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创制出耐密植油菜新的株型种质,相关研究在线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详细]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薛勇彪研究组、复旦大学研究员张一婧研究组与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朗曌博研究组和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张文利研究组利用DNA亲和纯化测序(DAP-seq)技术获得53个环境响应转录因子的全基因组高质量结合图谱,发现高达85%转录因子结合位点(Transcription Factor Binding Sites,TFBS)位于TE内部(TE-embedded TFBS)[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有害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植物学报(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CRISPR/Sc++ system-mediated genome modification in rice” 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报道了新型的CRISPR/ Sc++系统在水稻基因组编辑中的应用,Sc++突变体可突破野生型ScCas9的位点依赖性,高效识别NNG PAN完成靶基因的编辑,扩宽了水稻基因组编辑的应用范围[详细]
8月27日,Molecular Plant 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李国亮教授和李兴旺教授团队联合发表的题为 RiceENCODE: a comprehensive epigenomic database as rice Encyclopedia of DNA Elements 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一个整合水稻多元表观基因组数据的数据库。[详细]
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田志喜团队、研究员任勃团队与广州大学研究人员合作,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发表了题为Progress in Soybean Functional Genomics over the Past Decade的综述论文,通过对500多篇文献的概述,系统总结了10年来大豆在功能基因组研究领域的进展,同时探讨了大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思路。[详细]
被子植物分为四大核心分支,即ANA被子植物基部类群、木兰类植物、单子叶植物和真双子叶植物。马兜铃属(Aristolochia)是木兰类植物,该属的植物具有较强欺骗性的“诱捕-囚禁-释放”传粉系统,独特的花形态是引诱传粉者的重要“诱饵”,且具有备受争议的药用价值。马兜铃属植物因此受到关注,鉴于马兜铃属植物的进化位置,解析马兜铃属植物基因组颇为重要。[详细]
淡水渔业研究中心院重点实验室杨健研究员领衔的研究团队利用耳石微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手段交叉优势,对长颌鲚与短颌鲚的物种分化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耳石中锶钙“指纹”特征,区分了长江流域鄱阳湖、洞庭湖、长江口等水域采集的长颌鲚和短颌鲚个体及其生境履历,在此基础上,对上述个体标本开展了线粒体系统进化分析及核基因微卫星群体遗传分析。[详细]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重点专项、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岗位、基本业务费专项等项目的资助下,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鲑鳟遗传育种科技创新团队黄天晴等人开展的“虹鳟基因组倍性对育性的调控机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详细]
近日,珠江水产研究所珠江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估创新团队在杂交子一代基因组相关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论文“Sequencing an F1 hybrid ofSilurus asotusandS. meridionalisenabled the assembly of high-quality parental genomes”发表于Scientific Reports(IF2020=4.379)上。[详细]
作者就近期发表的相关MSTN基因编辑猪生产性能、育种潜在应用等文章进行评述,对MSTN基因编辑家畜的国际标准定义、商业化基础与未来前景做了理论分析与阐述。[详细]
该研究成果发现了一个可影响肉鸡产肉和脂肪沉积的关键基因TMEM182,并对该基因的作用机制进行了详细解析。[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