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基因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晁代印研究组联合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田志喜研究组合作,在《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上,在线发表了题为Natural variants of molybdate transporters contribute to yield traits of soybean by affecting auxin synthe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克隆了两个调控大豆籽粒钼含量自然变异的关键基因——GmMOT1.1与GmMOT1[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特色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创新团队构建了黍稷首个高质量泛基因组和遗传变异图谱,系统解析了黍稷品种资源的群体结构、起源演化历史与基因组驯化特征。12月1日,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详细]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薛勇彪研究组、复旦大学张一婧研究组、广州大学董志诚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Jungnam Cho研究组合作,揭示了小麦增强子类似元件能够产生新生链RNA,且在预测增强子活性方面更加精确有效。[详细]
该研究对水稻内源的缺陷型抗病基因进行人工设计和基因编辑,快速创制对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具有稳定、持久、复合、广谱抗性的水稻新种质,为水稻抗病生物育种提供了新策略。[详细]
10月1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联合国内多家高校和科研单位发布了首个万份水稻群体变异图谱,为进一步探究水稻群体遗传和功能基因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详细]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海水养殖生物育种与可持续产出全国重点实验室邵长伟研究员团队通过创建工程化外泌体靶向递送功能分子(miRNA)至鱼体性腺,实现了对性别关键基因的精准调控。这是工程化外泌体在水产动物中的首次开发应用,将在水产动物基因功能精准调控及生殖干细胞靶向移植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详细]
10月2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联合多家单位定位了调控大豆株高的关键基因PH13,揭示了其优异单倍型在高纬度地区品种选育中的重要作用及分子机制,明确了PH13及其同源基因在改良大豆株高和耐荫性方面的重要应用价值。该研究为提高大豆耐荫性和产量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基因资源。[详细]
10月2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基因组选择育种创新团队与之江实验室等研究单位合作研究,解析了核孔蛋白Nup107-160 亚复合物作为开花抑制因子FLC染色质修饰的平台参与植物开花时间调控的机制。该研究进一步完善了植物开花调控网络,并为作物花期调控提供了潜在靶基因。[详细]
Agriculture Communications 期刊于2023年8月上线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研究所张立平研究员团队题为“Superoxide Dismutase Promotes Early Flowering in Triticum aestivum L.”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一个来源于小麦中的SOD基因,其功能除增强植物的抗逆性外,还能影响植物开花时间。[详细]
近日,由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淡水虾营养需求与饲料岗位成员孙存鑫博士等发明的“一种缓解罗氏沼虾脂质过氧化的Relish基因干扰的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为:ZL 201911189763.4。[详细]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曹晓风院士团队解析了羊草基因组,揭示了其演化规律,并通过羊草基因组编辑体系提高了羊草生物量相关性状,助力草种业进入以“大数据+生物技术”为特征的智慧育种新时代。[详细]
近日,由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淡水虾营养需求与饲料岗位成员孙存鑫博士等发明的“一种缓解罗氏沼虾脂质过氧化的Dorsal基因干扰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为:ZL 201911189761.5。[详细]
该研究通过对山东省玉米田和果园中的桃蛀螟种群进行取样,利用线粒体标记COI和COII以及核基因标记EF1α进行了种群遗传学研究。结果显示,在所有种群中,单倍型多样性、核苷酸多样性和核苷酸平均差异数均表现出相对较高水平。果园和玉米种群显示出类似水平的单倍型多样性。COI-II和EF1α基因在种群间显示出较低水平的遗传分化(COI-II的全局FST为0.039,EF1α为0.033)。[详细]
10月1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大豆育种技术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团队与先正达生物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合作揭示了FT同源基因GmFT5b参与调控大豆开花的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大豆品种区域适应性的遗传效应,相关研究成果在《植物,细胞,环境(Plant, Cell & Environment)》发表。[详细]
8月3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特色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团队通过比较基因组、代谢组和群体基因组学,揭示了甜荞物种形成、生态适应性、芦丁含量和花柱形态的遗传基础,为荞麦基因组学辅助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