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您的位置: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基因

TAGS为基因的查询结果

  • 近日,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在《植物细胞》(The Plant Cell)上,发表了研究论文(DOI:10.1093/plcell/koad229),揭示了中美两国现代小麦育种选择的异同。[详细]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郭自峰研究组利用来自世界范围内的306份小麦约4千万的SNP,对穗长、穗重、籽粒重、千粒重、小穗数、芒重、糠重等27个穗部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性分析,鉴定590个关联的区段。[详细]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猪遗传育种科技创新团队在猪基因组选配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提出了新的基因组选配方案,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动物科学与生物技术(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IF=7.00)上。[详细]

  • 109. 研究揭示玉米有害突变的改变模式-食品科技 2024-04-25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经济作物全基因组设计育种创新团队揭示了玉米育种改良中有害突变的改变模式及其对表型性状的影响,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分子生物学与进化(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上。[详细]

  • 肥城桃具有1200多年的种植历史,被誉为“群桃之冠”,具有严格意义的自花授粉特性,保持了桃基因组的独特性。本研究通过以肥桃最具代表性品种’肥城红里‘为研究对象,利用二代+三代的测序技术对其基因组完成组装,共发现’肥城红里‘基因组具有8对染色体,总基因组大小为239.06 Mb;结合转录组和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到3个与抑制开花、叶型相关的候选基因。通过破译肥城桃基因组和解析相关特异性状遗传背景,为后续选育肥城桃新品种奠定基础。[详细]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葛颂研究组基于1578份水稻和野生稻样本的重测序数据,采用新的分析策略探讨了水稻的起源/驯化历史,即在全基因组水平上通过分析驯化基因的起源来推断水稻的野生祖先和起源地点。该研究厘清了水稻和野生稻的群体遗传结构和群体动态历史,明确了水稻包括6个品种群(indica、aus、rayada、 aromatic、temperate japonica和tropical japonica)以及两种野生稻存在4个遗传组分(Ruf1、Ruf2、Niv1和Niv2)。[详细]

  •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小麦团队苏汉东教授课题组在《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杂志发表了“Centromere plasticity with evolutionary conservation and divergence uncovered by wheat 10+ genom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全球小麦育种计划10+基因组材料的公共数据揭示了小麦着丝粒进化多样性和功能保守性的协调机制,为着丝粒功能的可塑性提供新见解。[详细]

  • 果实大小是苹果外观品质的重要指标,其受品种特性、植物激素、栽培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本研究通过构建‘金冠’、‘富士’高密度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定位果实大小QTL,预测相关基因,结合大小果转录组分析,鉴定出41个与果实大小相关的候选基因。这些基因的表达直接或间接促进细胞分裂、膨胀以影响果实大小的发育。[详细]

  • 7月2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南繁研究院大数据智能设计育种创新团队利用深度学习模型DeepGOPlus在植物基因组水平精准挖掘耐盐基因,以互花米草耐盐基因为案例,挖掘到多个可能参与互花米草耐盐的关键基因。该研究为挖掘植物基因功能及其作用机制提供了有力工具,相关研究成果在《The Plant Journal》上在线发表。[详细]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分子遗传改良创新团队鉴定到调控棉花细胞扩张的基因GhKRP6,并解析了该基因通过油菜素内酯信号途径调控细胞扩张的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杂志(The Plant Journal)》上。[详细]

  • 8月7日,National Science Review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水稻团队与福建省三明市农业科学院合作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克隆了水稻三明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SDGMS,阐述了其调控水稻雄性不育的机制,揭示了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的起源过程,并提出了育种应用的新策略。[详细]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基因组选择育种创新团队与中国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与技术中心合作,解析了玉米转录因子Opaque2激活RNA聚合酶共有亚基ZmRPABC5b,进而影响玉米籽粒发育和淀粉、醇溶蛋白积累的分子机制。7月5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详细]

    披萨
    披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