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基因
北京时间2023年7月27日22时许,《自然-遗传学》杂志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邢永忠教授课题组(水稻产量生物学实验室)的研究论文“Suppressing a phosphohydrolase of cytokinin nucleotide enhances grain yield in rice”。该研究挖掘到一个水稻的重要增产基因GY3,该基因通过调控细胞分裂素的合成,可显著增加水稻每穗粒数,将小区产量提高7%~15%,为水稻高产育种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详细]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张劲松研究组和中国农业大学,通过分析水稻乙烯不敏感突变体mhz9,鉴定到一个包含甘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GYF)结构域的蛋白MHZ9(MAO HUZI 9);解析了MHZ9通过直接结合OsEBF1/2和其他他相关mRNA,启动全基因组水平的翻译调控从而激活乙烯反应的分子机制。[详细]
来自SeafoodMedia 7月5日消息,一份新的出版物正在帮助美国建立更完整的基因参考库,并保护消费者免受“海鲜欺诈”。[详细]
近日,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线发表了蔬菜研究所白菜课题组题为Wall-associated kinase BrWAK1 confers resistance to downy mildew in Brassica rapa的研究论文,基于图位克隆鉴定到大白菜抗霜霉病新基因BrWAK1,系统解析了BrWAK1参与霜霉病抗性的分子机理,并探讨了该基因在抗病分子育种中的应用潜力。[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牧医所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创新团队在瘤胃尿素分解菌分离培养方面取得新进展,新分离一株霍氏肠杆菌Z129并揭示泛基因组特征。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微生物学前沿(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上。[详细]
近日,小麦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创新研究组以干旱条件下叶片萎蔫程度为指标评价小麦保水力及抗旱性,通过图位克隆得到一个功能获得性基因DIW1,解析其功能,并找到其抗旱优异单倍型。该研究为小麦抗旱性的遗传改良提供基因资源和分子标记。相关研究成果在《植物学报(JIPB: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上在线发表。[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所芝麻与特色油料遗传育种创新团队成功构建了五个高质量的染色体水平的芝麻参考基因组,并在全基因组水平鉴定了芝麻自然群体结构变异,发现了调控芝麻株型和产量性状的候选基因,揭示了芝麻株型和产量相关性状变异的分子基础。[详细]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育种新技术及应用创新团队综合利用多种诱变方式,历经10余年创制了覆盖株型、叶型、穗型、粒型、根系等全生育期不同性状的大容量呈梯度的小麦表型突变体库,并构建了以六倍体小麦骨干亲本京411为背景的全外显子大容量突变体库,为小麦功能基因挖掘与新品种培育提供了重要材料基础。[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精准育种技术创新团队成功开发了一种高效、编辑范围更广的胞嘧啶和腺嘌呤双碱基编辑融合系统,利用该系统对水稻内源的OsEPSPS基因编码区进行近饱和突变,获得了高抗草甘膦的水稻新型基因资源。本研究为通过人工进化农作物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创制新型基因资源和新种质,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和有效工具。[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菠菜遗传育种课题在Plant Physiology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Evolution of the spinach sex-linked region within a rarely recombining pericentromeric reg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对菠菜同型配子的雌(XX)、雄(YY)株进行de novo组装,获得高质量的参考基因组,鉴定到完整的菠菜性别决定区域,并解析其进化机制。[详细]
近日,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孙晶晶等研究发明的“一种深海宏基因组来源β-半乳糖苷酶、编码基因和应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 202111239822.1。[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作物组学大数据与应用创新团队联合国外科研团队,绘制了首个葡萄完整参考基因组图谱。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发表在《园艺研究(Horticulture Research)》上,以致敬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七十周年。[详细]
6月,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薯类遗传育种与栽培团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IF=5.3)上发表了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转基因技术揭示了IbNCED1基因调控甘薯蔓长的分子机制。[详细]
6月1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大豆优异基因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团队和作物生物信息学及应用创新团队合作鉴定了调控大豆果荚着色的关键基因L1,解析了其分子机制,并阐明了深色豆荚对野生大豆环境适应性的重要性以及选择浅色豆荚在大豆驯化和改良中的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在《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在线发表。[详细]
6月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特色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团队,通过对谷子种质资源的基因组变异和群体结构分析,组装了谷子第一个高质量图基因组,系统阐明了谷子起源及驯化改良的过程,为“谷子起源于中国”的单起源假说提供了群体遗传学证据;对谷子及其野生种青狗尾草的1844份核心种质资源进行深入分析,发掘了1084个重要性状相关位点和基因,创制了谷子图基因组精准高效育种方法,为培育突破性品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路径。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