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农药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质量安全课题组在基于金纳米材料的酶抑制方法快速检测有机磷农药方面取得新进展。[详细]
9月20日,由四川农业大学张敏教授主持的(2018YFD0200508)“川渝麦区小麦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在北京顺利通过专家组绩效考评。[详细]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在《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了最新研究论文,首次发现气候变化可通过扩大害虫的越冬分布范围促进害虫抗药性的发展。而这会使农业生产遭受因气候变化带来的害虫分布范围扩大和农药抗性增强的双重打击,导致害虫防治强度增加,进而带来更大的经济损失。小菜蛾是全球为害最严重的农业害虫之一,每年对十字花科作物造成的损失超过40亿美元。小菜蛾防治难,源于其抗药性强,据IRAC统计它至少能抵抗97种杀虫剂。[详细]
据欧盟官方公报消息,2023年3月6日,欧盟委员会发布(EU)2023/466号条例,修订异草胺(Isoxaben)、诺伐隆(Novaluron)和四氟醚唑(Tetraconazole)在某些产品中的最大残留限量。[详细]
近日,南京师范大学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黄和教授团队在美国化学会TOP期刊《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IF=9.22)上发表研究论文,文章报道了一种新型红色发光的探针材料用于肝癌血清学标志物羧酸酯酶1(CES1)的检测,以及应用于农药残留毒死蜱的检测。[详细]
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 从2021年到今年8月份,巴西批准了9项新农药活性成分,其中有7个为杀菌剂,其余两个为杀虫剂。在杀菌剂中,有3个为SDHI类杀菌剂。[详细]
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微生物天然产物农药研究组发表综述文章,系统阐述了放线菌聚酮类天然产物农药发现及其产品创制的重要策略,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生物技术新观点(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上。[详细]
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 澳大利亚农药和兽药管理局(APVMA)批准拜耳新产品Method 240 SL除草剂的登记申请,该除草剂是一种含有240 g/L经批准的活性成分氯丙嘧啶酸的可溶性浓缩制剂。[详细]
8月28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梨树和桃树化肥农药减施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以视频会议形式组织了课题绩效评价。会议由江苏省农科院主持,邀请9位专家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贵州大学宋宝安院士任专家组组长。果树所承担的 “华北桃树肥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课题参加此次绩效评价。[详细]
8月19日,受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委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专项“柑橘化肥农药减施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课题综合绩效评价会议在华中农业大学主楼315会议室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召开。[详细]
近日,中国热科院分析测试中心在有机多孔框架材料的仿生制备及其在农药残留电化学发光传感检测应用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团队首次通过胶束诱导在水溶液中仿生合成一种新型的超细混合价态Ce-MOF纳米线,并将其引入双通道自循环型催化发光机制的鲁米诺电化学发光体系中,该研究可应用于超灵敏农药残留的传感检测。[详细]
2023年2月14日,加拿大卫生部发布 PMRL2023-08、PMRL2023-09和PMRL2023-10号通知,有害生物管理局拟修订二甲戊乐灵(Pendimethalin)、精异丙甲草胺(S-metolachlor)和解草酮(Benoxacor)在部分食品中的最大残留限量。[详细]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吴丽芳课题组在小麦穗发芽防控技术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以经过修饰的天然纳米材料为主要原料制备出一种抗小麦穗发芽防护剂,该防护剂不含化学农药成分。[详细]
据欧盟官方公报消息,2023年2月22日,欧盟委员会发布(EU)2023/173号条例,修订苯扎氯铵(BAC)、氯苯胺灵(Chlorpropham)、二癸基二甲基氯化铵(DDAC)、粉唑醇(Flutriafol)、吡唑草胺(metazachlor)、尼古丁(Nicotine)、丙溴磷(Profenofos)、精喹禾灵(Quizalofop-P)、铝硅酸钠(Sodium aluminium silicate)、噻苯唑(Thiabendazole)和三唑醇(Triadimenol)在某些产品中的最大残留限量。[详细]
近日,由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宋超副研究员等发明的“稻渔综合种养系统中农药影响水产品安全的风险评估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为ZL 201810916266.9。[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