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机械
5月26日,“耐抽薹优质冬春大棚胡萝卜新品种”展示在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举行,与会人员现场观摩了自主培育的“中誉1877”、“中誉1749”精量化播种、中耕培土和采收等环节的机械化作业过程,并现场品鉴了鲜榨胡萝卜汁。[详细]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柑橘全程机械化平台和人工智能与统计学习团队以“Predicting and Visualizing Citrus Colour Transformation Using a Deep Mask-Guided Generative Network”为题在农艺学领域期刊Plant Phenomics发表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生成式深度学习方法,实现了对柑橘果皮颜色变化的高精度可视化预测。[详细]
“秧好半年稻”。水稻集中育秧是提高秧苗素质、构建高产群体的基础,也是提高水稻生产组织化程度和机械化水平的重要措施,对稳定早稻生产、主动避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2月下旬以来,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气温回升快较常年同期偏高,利于早稻育秧。针对当前气象条件和生产特点,突出“合理布点定场地、优选品种配秧盘、精选秧苗培苗床、精细整地适期播、加强管理育壮苗”,全力做好南方早稻集中育秧。[详细]
2024年2月28日,英国食品标准局(FSA)拟制订机械分离肉类 (MSM) 指南,意见反馈期截至2024年5月22日。[详细]
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王绍金教授“农产品储运保鲜和加工装备技术研究”团队在低水分农产品射频加热均匀性方面取得新进展。[详细]
如何更好提升复合种植生产效果,使这一复杂的高产栽培农艺能够有效实现机收、机播、植保高质高效机械化生产,笔者从农机农艺融合的角度,梳理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几个要点。[详细]
10月17日,“鲜食玉米鲜食花生带状种植第二季机收暨秸秆饲草化利用现场会”在院济阳基地举行,这标志着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花生栽培团队“鲜食玉米鲜食花生双季带状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试验取得成功。[详细]
10月15日,由农机院承担的山东省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项目“农牧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利用机械化技术装备研发与示范(2019-2021)”验收鉴定会议在济南召开。[详细]
日前,由中粮工科下属无锡中粮工程科技有限公司牵头起草的《免淘米加工设备及生产线》团体标准(以下简称《标准》)通过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及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批准,《标准》将于2022年6月7日实施。[详细]
今年年初,西吉县火石寨马铃薯种薯培育专业合作社通过自治区县域科技成果引进示范项目引进宁夏农林科学院固原分院选育的马铃薯新品种“宁薯17号”,示范推广马铃薯机械化播种、覆膜、压土、除草(封闭)“四位一体”优新种植技术和机械化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推广效果,切实推动了西吉县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详细]
近日,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牵头的中科院STS项目“甘蔗机械智能化技术装备研究与装备研发”通过验收。研究所与合作单位研发了甘蔗收获机与田间转运车协同作业系统、自主作业系统,以及切段式智能甘蔗收获机、轻量化甘蔗收获机和蔗叶方捆压捆机,并在关键技术攻关、系统与样机研制、田间示范应用与推广方面完成项目预期目标。[详细]
近年来,随全球气候变暖,黄淮海地区气温上升、降雨增加,全年光温水资源更加丰富。适应气候变化,在黄淮海地区推进玉米适期晚收,有利于延长籽粒灌浆时间,促进田间站秆脱水,降低机械收获损失,提高产量和品质;推进小麦适期晚播,有利于培育壮苗,避免冬前旺长,减少水分消耗,实现安全越冬。当前,“白露”已过,玉米进入籽粒灌浆中后期,小麦秋冬种即将展开,正是推进玉米适期晚收促灌浆、小麦适期晚播育壮苗的关键时期。[详细]
7月12日,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公示了2022年省级新产品试制计划(第一批)拟立项项目,共有9198个项目。食品领域有90个项目,包括生物与医药45个,轻工纺织29个,机械16个。[详细]
日前,由渔机所周荣等人发明的“一种贻贝单绳养殖模式的机械化采收装备”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 2021 1 0889994.7。[详细]
根据《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工作规范》的规定,现将农业农村部新修订的《播种机》、《旋耕播种机》、《免耕播种机》、《铺膜(带)播种机》等4项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大纲修改单予以发布,自发布之日起实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