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病原菌
2022年6月11日,农学院马忠华团队与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高学文团队合作在《 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发表研究论文,揭示了转录因子FgPacC介导小麦赤霉病菌适应寄主高铁环境的表观遗传新机制,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病原菌寄主适应性的分子机制,并为赤霉病防控新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详细]
川渝共建特色食品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食品贮藏与物流研究团队曾凯芳教授等前期的研究结果表明,柑橘果实在受到病原菌P. digitatum、外源激素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等处理后,果实的抗病反应被激活,同时筛选了系列抗病相关WRKY转录因子的候选基因(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 2018, 146: 134-146.)。[详细]
2022年4月2日,Microbiome在线发表了农学院李红叶教授团队题为The phyllosphere microbiome shifts toward combating melanose pathogen的研究论文,揭示植物叶际微生物组应对病原菌入侵的响应及潜在机制,为理解叶际微生物组响应植物病原菌入侵的作用及其对植物健康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见解,并为植物的“cry for help”策略提供了叶际生态位的证据。[详细]
近日,植保所智慧植保创新团队申请发明专利“检测炭疽病菌对QOI类杀菌剂抗药性的组合物及其应用”获得授权。该方法克服了传统植物病原菌抗药性检测方法中存在的检测周期长、操作繁琐、效率低等诸多缺点,建立了一种炭疽病菌对QOI类杀菌剂抗药性的田间快速检测方法,可用于田间抗性菌株快速检测、早期预警和快速选药,为构建药剂智能筛选和药效智能评价提供了技术手段。[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土壤植物互作团队揭示土壤氮素梯度对早疫病发生及39种潜在作物真菌病原菌丰度具有显著影响,凸显出合理养分管理在土壤和作物健康调控中的重要作用。相关成果发表在《应用土壤生态学(Applied Soil Ecology)》上。[详细]
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稻-病原菌互作团队,揭示了温度影响稻瘟病发生的机制,为科学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有效防控稻瘟病的发生提供了理论依据。2月23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详细]
据科技部消息,1月26日,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杂志发表文章,提出柑橘黄龙病是一种由病原菌介导的免疫疾病的证据。[详细]
1月26日,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题为“Citrus Huanglongbing is a pathogen-triggered immune disease that can be mitigated with antioxidants and gibberellin”的文章,提出了柑橘黄龙病是一种由病原菌介导的免疫疾病的证据。[详细]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海洋学院淡水鱼育种与种业团队邹记兴教授、周爱国博士及博士生张超楠等师生,累计发表SCI论文23篇,系统揭示了池塘环境污染物对经济鱼类毒理效应、环境微生物、尾水中潜在病原菌分布和动态迁移、不同食性鱼类对污染介质的相应规律等,为落实农业农村部全面推行水产养殖“五大行动”贡献了力量。[详细]
9月1日获悉,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李建雄等完成的“8-羟基喹啉化合物在制备抗香蕉枯萎病和水稻稻曲病病原菌剂中的应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详细]
该研究首次整合全长转录组、广泛靶向代谢组和组织化学染色的研究手段探究了抗病与感病甜瓜对蔓枯病病原菌侵染的早期防御响应的差异,该研究不仅拓展了我们对甜瓜与蔓枯病互作的认识,也有助于选育具有蔓枯病抗性的优良甜瓜品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