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水产
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所盐碱水域养殖品种开发与利用创新团队赵志刚、张瑞等人开展的“中华绒螯蟹盐碱适应性机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研究证实了碳酸盐碱度和盐度的联合毒性作用可导致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受损、生理功能障碍,中华绒螯蟹可通过调节自身生理代谢、免疫应答以及调动不同代谢途径来抵抗一定程度的盐碱胁迫。[详细]
3月21日,韩国食品药品安全部(MFDS)发布了冷冻水产加工品进口检查指示。[详细]
3月15日,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机所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装备科技创新团队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工厂化智能净水装备与高效养殖模式”项目课题“工厂化养殖水质智能调控技术与装备研发”(2019YFD0900501)在山东烟台召开绩效评价会。[详细]
近日,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申请的“一种益生菌调控养殖水体亚硝酸浓度提升草鱼肌肉风味品质的方法”获荷兰发明专利授权。[详细]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环境保护研究室在中华绒螯蟹膳食质量安全形成机制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详细]
3月16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远洋渔业新资源开发与综合加工模式示范(2020YFD09011200)”项目组在北京召开课题绩效评价会。[详细]
近日,水科院创新团队、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渔农综合种养创新团队针对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生态学基础理论体系尚未完善这一问题,以稻渔综合种养主要养殖品种克氏原螯虾和梨形环棱螺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标记物和高通量测序技术评估了克氏原螯虾和梨形环棱螺对沉积物中有机质降解再利用和环境理化因子的影响,并从微生物学的角度初步阐释了克氏原螯虾养殖促进有机物加速循环的机制以及梨形环棱螺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稳定性和塑造过程的影响。[详细]
近日,由水科院淡水虾蟹遗传育种团队成员、淡水渔业研究中心金舒博副研究员等发明的“青虾GEM基因及其编码蛋白和应用”获得国家发明专刊授权,专利号为ZL201811086230.9。[详细]
该研究论文在南极磷虾超大基因组组装、极端环境适应和群体历史演化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成果为海洋生物极端环境适应机制及其群体演化的深入解析提供了新的理论参考,也为南极磷虾渔业资源的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培育我国南极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新兴产业、深度参与极地渔业国际治理具有重大意义。[详细]
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所水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研究室吴松等人完成的“一种应用于鲜活水产运输车的间隔供氧装置”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授权专利号:ZL202111543152.2。[详细]
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所匡友谊等人完成的“一种鉴别哲罗鲑遗传性别的分子标记以及鉴别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授权专利号:ZL201910512054.9。[详细]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东海区渔业资源养护与可持续利用”团队基于大规模、高分辨率的产卵场调查研究,在小黄鱼生活史早期阶段的栖息地分布模式、连通机制以及优先保护区识别方面取得新进展,该研究成果可为我国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关键栖息地空间规划提供更为量化的科学指示。[详细]
近期,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渔业遥感与信息技术研究室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领域国际知名期刊《ECOLOGICAL INDICATORS》(JCR 1区,2023年影响因子为6.263)上发表题为“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status of Japanese sardine Sardinops melanostictus population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的研究论文。[详细]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水产品质量安全与加工研究室开发了一种可快速灵敏的检测环境水体和南极磷虾中F-离子的方法。该研究成果以“Switch-Off-On” Detection of Fe3+ and F? Ions Based on Fluorescence Silicon Nanoparticl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Food Samples“为题,发表在材料学期刊《Namomaterials》 (JCR 1区, IF:5.719) 上。[详细]
来自SeafareNews 5月29日消息,越南海产品出口商和生产商协会(VASEP)在胡志明市举办的“虾业可持续发展”的会议上表示,今年越南海产品出口贸易很难实现100亿美元的收益目标。[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