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TAG信息列表 > 生物
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近日,Koppert宣布其生物杀虫剂Terranem将在巴西上市,这是一种基于斯氏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的生物杀虫剂。据介绍,该产品主要用于防控甘蔗象甲(Sphenophorus levis)。[详细]
该研究通过田间原位试验、根际微生物组分析和宏培养学等研究,揭示“根际菌群移植”增强作物抵御土传青枯菌生物障碍的根际微生态过程与机制。研究发现,供体和受体植物根际菌群的匹配性与核心有益菌的定殖能力是移植成败的关键。该研究为根际免疫的定向提升提供了新思路,为土壤生物障碍的消减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详细]
1月25日,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王海洋教授团队在植物学权威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即时影响因子12.05,生物学一区)在线发表了研究综述。全面论述了目前关于叶夹角形成的细胞学与分子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为作物叶夹角研究领域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并为培育耐密理想株型作物新品种提供有效策略。[详细]
2023年5月11日,欧盟委员会发布法规(EU)2023/938,根据欧洲议会和理事会法规(EU)2015/2283,就新型食品解脂耶氏酵母生物质的使用条件修订(EU)2017/2470实施细则附件。本法规在欧盟官方公报公布后20天生效。[详细]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上海市现代种业协同创新中心陈功友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综合性期刊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影响因子10.479)发表了研究论文,揭示了一种白叶枯病菌克服水稻抗病基因抗性的新机制。[详细]
DT新材料、生物基能源与材料将于2023年11月29日-12月01日于中国·合肥举办“ 2023(第三届)非粮生物质高值化利用论坛 ”,以 “聚焦非粮生物质利用商业可行性” 为主题,荟聚业界专家聚焦农作物秸秆及剩余物的高附加值利用关键技术和产业化应用。推动非粮生物质大规模应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详细]
8月4日,由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联合北京工商大学共同主办的2023全国生物发酵行业节能环保标杆企业创新论坛在上海生物发酵展期间召开,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副理事长、装备与环保分会理事长冯志合出席会议,会议由协会综合部主任、装备与环保分会秘书长胡修玉主持。[详细]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李志安团队将原位土壤镉固定化和生物可利用性校正健康风险评估(HRA)相结合,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大米消费引起的镉暴露风险和评价不确定性。[详细]
由生物制品圈&抗体圈主办的“2023生物制品工艺发展大会”将于9月22-23日在上海举办,本次大会将主要聚焦生物制品前沿技术、CMC、生产、工艺等热点话题进行探讨交流,涉及人用疫苗、兽用疫苗、抗体药、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生物制品领域。届时将邀请生物制品领域经验权威的专家进行报告,欢迎各界同仁参会学习交流。[详细]
近日,青海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承担的“菊芋块茎表皮花青素生物合成分子机理研究”项目进行了成果评价。[详细]
近日,“农经观察”第27期会商会议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举办。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科院院长吴孔明, 院党组书记张合成出席会议并参与研讨。副院长梅旭荣主持会议。[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抗虫功能基因研究与利用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以长文“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在植物-蚜虫-天敌昆虫互作关系中重要的化学线索反-β-法尼烯(EBF)的来源、生态学功能及其介导的天敌昆虫嗅觉识别的分子机制。[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植物光生物学团队与四川大学合作,系统阐述了复杂环境因子对植物重要次级代谢产物合成与调控机制,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组学、田间试验以及植物工厂技术的植物代谢调控网络新模型,为作物育种与环境适宜性评价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上。[详细]
前不久,因台风“杜苏芮”过境,黑龙江五常一女子发视频求助农业专家,称自家的水稻遭遇了水灾,稻穗被淤泥覆盖,迫切地希望得到各界专家的帮助与回答。视频发布后就引发全网关注,一时间评论区近10万人在线留言,这当中有水稻专家、农业大学的学生、生物企业的高管、还有农业科教行业的记者,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女子解答。之后,当地政府也组织专家亲赴现场帮忙解决问题,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学,从根到叶到穗,都讲得明明白白。网友们表示这才是“互联网平台”的作用和意义。[详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实验站针对南方水稻秸秆直接还田改善红壤酸化效果不佳的生产问题,研究揭示通过镁改性水稻秸秆生物炭可以实现红壤改良和固碳减排,并揭示了其作用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环境研究(Environmental Research)》上。[详细]